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
2021-03-02
一、 背景:
社区是社会的“细胞”,构建和谐安全社会,重心在基层,基础在社区,加强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,是针对近年国际、国内地质、气象、各类突发事件等大灾、巨灾事件频发,适应全球气候变化、减少灾害风险、减轻灾害损失的迫切需要;是强化基层应急管理、建设安全和谐社区,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、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,以防范化解重大灾害事故风险为主线,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,是提升和增强社区抵御灾害能力的重要举措,各级政府、各部门及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,加强领导,积极采取有效措施,努力提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,切实解决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,不断增强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。
二、 政策支持
1,2019年4月13日应急管理部召开“全国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工作会议” 会议强调,认真谋划和积极推进新时代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工作,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,坚持关口前移,标本兼治,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县创建,稳步推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试点。
2, 2011年《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》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以最大程度保障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坚持政府领导、部门指导,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居民、单位在减灾工作中的积极性,形成合力;坚持因地制宜、政策引导,重点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、灾害易发多发地区社区减灾工作支持力度;坚持科学规划、统筹兼顾,全面推进社区综合减灾组织体系、工作机制、队伍建设、预案制度、物质装备、宣传教育等各项能力建设,切实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整体水平。
三、 建设要求
一、 基本条件
1、居民对社区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%;
2、社区近三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;
3、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。
二、基本要素
(一) 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完善。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。负责开展以下工作:
1. 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、运行、评估与改进工作。
2. 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、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。
3. 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,开展防灾减灾演练。
4. 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、体现社区特色、切实可行的综合建在目标和计划。
5. 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,确保必要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,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,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。
6. 组织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绩效评审。
(二) 开展灾害风险评估
1. 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,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排查工作。
2. 明确社区老年人、小孩、孕妇、病患者、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分布,针对风险落实了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。
3 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编制并知晓社区灾害风险地图。
(三) 制定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
1. 预案明确在社区设置灾害信息员,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,建立健全了监测制度,灾害风险早发现、早预防、早治理的措施落实。
2. 预案明确了特定手段和方法,能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。
3. 预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联系方式,有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对应救助措施。
4. 预案中有社区综合避难图,明确了灾害风险隐患点(带),应急避难所分布、安全疏散路径、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、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。
5.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。演练包括组织指挥、灾害隐患排查、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、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、转移安置、灾情上报等内容。能及时分析总结演练经验和问题,不断完善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。
(四) 经常开展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
1. 以国家防灾减灾日、国际减灾日为契机,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。
2. 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(图书馆、学校、宣传栏、橱窗、安全提示牌等),设施防灾减灾专栏、张贴有关宣传材料、设施安全提示牌等,开展日常性的居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。
3. 利用广播、电视、电影、网络、手机短信等媒体,经常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。
4. 定期邀请有关专家、专业人员或志愿者,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防灾减灾培训,适时开展社区间减灾工作经验交流。
5. 每年印制分发社区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材料。
(五) 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较为齐全
1. 通过新建、加固或确认等方式,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,明确避难场所位置、可安置人数、管理人员等信息。
2. 在避难场所、关键路口等,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,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。
3. 避难场所标有明确的救助、安置、医疗等功能分区。
4. 社区备有必要的应急物资,包括救援工具(如铁锹、担架、灭火器等)、通讯设备(如喇叭、对讲机等)、照明工具(如手电筒、应急灯等),应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(如棉衣被、食品、饮用水等)。
5. 居民家庭配有针对社区特点的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,如逃生绳、收音机、手电筒、哨子、灭火器、常用药品等。
(六) 居民减灾意识与避灾自救技能提升
1. 居民清楚社区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,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及行走路线。
2. 居民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,包括在不同场合(家里、室外、学校等)、不同灾害(地震、洪水、台风、地质灾害、火灾等)发生后,懂得如何逃生自救、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。
3. 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防灾减灾活动。
(七) 广泛开展社区减灾动员与减灾参与活动
1. 社区建立了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,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。如宣传、教育、义务培训等,配备了必要的装备,并定期开展训练。
2. 社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,主动参与风险评估、隐患排查、宣传教育与演练等社区减灾活动,在做好安全生产的同时,经常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外来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等。
3. 社区内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,能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居民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。
4. 社区内的医院能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,关注社区脆弱人群,提高社区救护能力。
5. 社区内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,吸收各方资源,积极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。
(八) 管理考核制度健全
1. 社区建立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工作制度,有相关人员日常管理、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管理等制度措施。
2. 社区定期对隐患监测、应急救助预案、脆弱人群应急应对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。
3. 社区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考核,对不足之处有具体改进措施。
(九) 档案管理规范
社区建立了包括文字、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、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。
(十) 社区综合减灾特色鲜明
1. 在社区减灾工作部署、动员过程中,具有有效调动居民和单位参与的方式方法。
2. 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中,有独到的做法或经验,如利用本土知识和工具,进行灾害监测、预报和预警,有行之有效的做好外来人口减灾教育的方式方法等。
3.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,开展日常综合减灾工作,如建立社区网站、社区网络等。
4. 社区引入了风险分担机制,倡导居民开展社区各类灾害保险工作等。
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中具有地方特色。
推荐服务